【國際學人】海德堡大學Fabienne Wallenwein博士專訪:從梯田實地考察解讀文化遺產保存

發佈日期:2023-07-31 00:00:00

新北市石門嵩山,一行人徐徐穿越靜謐的蓊綠田地,欣賞著水田裡映射的天空雲朵。「梯田曾經是台灣偏遠山區常見的地貌。然而由於城市與工業迅速發展,許多居民為了改善生計,從梯田搬離至周邊城鎮生活。隨著田地的廢棄,除了減少美麗的景觀,也大幅降低相關生態系統服務及對當地生物多樣性的貢獻。」Fabienne博士如是闡述。

梯田的文化意涵

對大多數人而言,「梯田」可能只是一個曾經耳聞的地理名詞。然而,其文化意涵卻遠遠不僅於此。一方面來說,梯田能完整保存當地的傳統知識與文化,像是專業灌溉及耕作技術、維護自然資源及動植物棲息地等。另一方面,由於梯田大部分為手工耕種,農業產量低,迫使多數年輕居民外移至大城市尋求更好的工作機會。如果這種現象持續發生,當地累積數百年的知識與文化終將消失。因此,如何提高社會意識並採取行動保護梯田,實為刻不容緩。

研究亞洲文化

由於亞洲文化遺產實踐的適應性良好,激發了Fabienne對相關領域研究的熱忱。她不僅熱衷於對非物質遺產(例如音樂、藝術等)進行創造性的重新詮釋,也熱衷於歷史建築及其如何適應當代需求。目前她在海德堡大學參與的跨學科研究項目“Transforming Cultural Heritage”,結合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研究偏遠地區的文化遺產活化和重建機制,其範疇亦涵蓋文化與生物多樣性保存。

Fabienne認為台灣是十分理想的研究場域,主要因為我國經濟部在遺產保存的相關經驗十分豐富,尤其是農業方面。此外,我國非政府組織還與林業局合作,透過像是策劃農產品創意行銷、舉辦梯田藝術節等不同方式,促進梯田保文化保存。

Fabienne 的研究也與“地方創生”的理念一致,特別是聯合國大學高等研究所(UNU-IAS)與日本環境省共同提出的「里山倡議」,於2010年引進台灣,旨在透過農林漁牧等農業生產地景的經營,達到經濟、社會和生態永續性的目標。

獲取研究新知與臺灣在地經驗

Fabienne先前在中國擁有豐富的研究及生活經驗,並且精通中文。在她完成中國文化與經濟學術研究之後,選擇拜訪台灣,主要基於兩個原因:其一是透過將亞洲作為與實踐引入歐洲相關研究領域、完善歐洲對亞洲文化的視角觀點;其二是希望從歐洲研究內容助益文化遺址保存,促進跨文化對話。因此,她選擇拜訪臺大,由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院長廖咸浩特聘教授進行接待。

儘管這是Fabienne 初次來訪,她已經被台灣人的熱情與豐富文化所吸引。在本校職員與梯田農民的大力協助下,她獲得許多重要的研究成果。此外,安全的大眾運輸系統和公共設施應用的數位科技,都讓她印象深刻,其中還包括樂於學習科技新知的長輩居民們!

本次行程還有一個意外驚喜:她遇到了幾個台灣人都會說德語!對她來說,這不僅意味著台灣人對其他文化的學習與興趣,也象徵台灣社會開放包容的文化,和她在本地飲食與衣著方面所觀察到的跨文化元素不謀而合。

短暫離別,放眼未來

本次實地考察讓我們了解,文化遺產保存並非遙不可及,我們可以透過提升關注與付諸行動來貢獻心力。臺大誠摯歡迎更多國際學者來訪,分享研究成果,促進國際交流。這些超越國界的貢獻與努力,將助益全球文化的保存與重建,讓世界看見它們原有的真實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