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成立的臺北帝國大學,於1945年正式更名為國立臺灣大學。 半世紀以來,桃李瀛寰的臺灣大學,不僅是臺灣成立最早,也是領域最完整的高等學府。 目前學生人數總數已達三萬兩千人超過3萬人,分屬文學院、理學院、社會科學院、醫學院、工學院、生物資源暨農學院、管理學院、公共衛生學院、電機資訊學院、法律學院及生命科學院等11個學院。
國際事務處原名「聯絡中心」,民國74年8月1日正式成立,是前校長孫震教授上任後在校務推展方面的重要構想之一;成立目的在加強學校各單位間之聯繫,使全校教職員生的意見充分溝通。原工作重點有:一、定期出版「臺大校訊」,二、主動聯絡大眾傳播機構,提供正確校園訊息。
本處於民國80年8月更名為「國際學術合作聯絡中心」,85年又更為「國際學術交流中心」。 民國81年起,因國家經濟的成長,高等教育的國際化,本單位除出版校訊之外,更增加國際學術合作交流及國內外來訪外賓接待等事務。此後因國內外高等教育的快速成長,自85年起,國際學術合作交流事務及外賓接待已成為本處的主要業務。隨著高等教育國際化,自民國94年起,本處被賦予擴大招收外籍留學生的重責大任;自95年起,本處接收了教務處的外籍生招生事務以及學務處僑外組的外籍生照顧輔導事務,將全校之外籍生業務整併為單一窗口服務。
96年8月1日,「國際事務處」正式奉核成立,升格為本校一級單位。國際事務處職司臺大國際化策略之擘劃、發展與推動,在臺大追求卓越之歷程,藉由國際夥伴關係的強化、跨國合作機會的創造,扮演國際學術交流的推手。致力的重點,對外包括與重點姊妹校關係的深化、師生跨國交流機會的擴大、臺大國際能見度及形象的提昇,對內包括校園環境國際友善度的促進、各學院國際化指標達成程度之推昇、溝通協調機制的強化、行政人員職能的精進。
本處以國際事務長為首,由副國際事務長輔佐,帶領職員及約用人員約50人,在組織上分為國際長室、國際合作組、國際學生組、三大單位推動各項業務。各單位業務執掌如下:
-- 國際長室:
● 綜合業務股:綜理綜合行政業務。
● 研究分析股:專責提供國際高教分析及計畫等。
-- 國際合作組:
● 交流計畫股:與境外大學及學術機構合約洽訂、重點姊妹校關係促進、交換教授計畫執行、教師獎助計畫、國際組織聯繫及其活動辦理。
● 全球關係股:訪賓接待、赴外參訪辦理、國際學人接待統籌、禮賓學生專案辦理、推廣臺大品牌。
-- 國際學生組:
● 境外招生股:負責本校境外學位生(含僑生、陸生、港澳生及國際學生)招生策略及教育展整體規劃、海內外招生活動企劃執行及海外高中學生訪團交流接待等業務。
● 境外入學股:負責本校境外學生申請入學相關事宜,包含外籍學位生申請入學、海外高中推薦入學計畫、相關流程優化及系統維護等。
● 國際學生服務股:國際學位生在校服務與照顧輔導,包含獎學金核發、工作證/保險申請、緊急急難事故協處、活動資訊公告/轉發等;以及來校雙聯學位生、交換/訪問生、訪問研究/短期/實習生等各項計畫之執行,包含入學申請、獎學金核發、照顧輔導等。
● 海外教育股:規劃、承辦本校學生赴境外之海外教育計畫(含交換學生、訪問學生、海外暑期課程、短期課程、雙聯學位計畫及海外姊妹校實習計畫)各項業務,並舉辦年度海外教育展,透過姊妹校攤位及各式說明會向全校師生介紹海外教育資源。
● 國際生短期研修股:統籌NTU Plus Academy,為海外合作機構及全球國際生規劃超過20項不同領域之短期課程。課程亦搭配自然生態之田野體驗及文化風俗之實地考察,讓國際生充分體驗臺灣在地風情。為提升全校外籍生華語能力,與文學院語文中心合作開設國際生華語課程,讓外籍生的學習更臻完善。
歷屆國際事務主管
姓名 | 任期 | 單位名稱 |
黃啟方 主任 | 74年8月 | 聯絡中心 |
詹火生 主任 | 74年9月~79年4月 | 聯絡中心 |
高天恩 主任 | 79年5月~80年7月 | 聯絡中心 |
張漢良 主任 | 80年8月~85年7月 | 國際學術合作聯絡中心 |
林瑞雄 主任 | 85年8月~86年7月 | 國際學術交流中心 |
宋美璍 主任 | 86年8月~88年7月 | 國際學術交流中心 |
徐木蘭 主任 | 88年8月~90年7月 | 國際學術交流中心 |
邱錦榮 主任 | 90年8月~91年7月 | 國際學術交流中心 |
周家蓓 主任 | 91年8月~94年7月 | 國際學術交流中心 |
沈 冬 主任 | 94年8月~96年7月 | 國際學術交流中心 |
沈 冬 國際事務長 | 96年8月~100年7月 | 國際事務處 |
袁孝維 國際事務長 | 100年8月~102年7月 | 國際事務處 |
張淑英 國際事務長 | 102年8月~108年1月 | 國際事務處 |
周家蓓 國際事務長 | 108年1月~109年2月 | 國際事務處 |
袁孝維 國際事務長 | 109年2月~至今 | 國際事務處 |